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终极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终极

2020-10-25 09:50:05 浏览次数:

  之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本单元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春秋战国时期为过度时期)

  我国古代经济中心三次南移的原因 过程和意义

  手工业中的瓷器

  市坊分区(非常重要)

  一.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

  一)农业的起源和产业结构

  1.起源: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

  2: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北粟南稻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 ,六畜

  二)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良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石器、骨器

  2.商周:青铜

  3.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牛耕西汉普及推广)

  4.唐: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曹魏)、筒车(不用人力)

  三)著名水利设施

  1.春秋战国:都江堰(李冰父子)

  2.西汉西域:坎儿井

  四)小农经济(非常重要!!!)

  1.原始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2.小农经济

  1)产生时间:春秋

  2)产生原因:①铁农具、牛耕②私有土地出现

  3)特点:①拥有部分土地②以家庭为单位③与家庭手工结合,男耕女织

  ④勉强自给自足⑤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对社会经济有一定阻碍

  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2.夏商西周(奴隶社会):井田制

  1)实质:名义国有,实际贵族所有

  2)内容:公田,实际贵族占有;

  私田,劳动者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崩溃、瓦解:由于铁农具使用,

  公田大量抛荒,私田大量开垦并私有

  3.土地私有的确立: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

  4.土地私有形式:

  1)土地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地主私有土地主要来源:土地兼并

  3)北魏、隋唐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措施:均田制

  5.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

  1)东汉的庄园经济: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2)租佃关系:战国产生

  明清普遍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劳动者有一定生产自主权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

  1.西汉四大经济区域:

  1)区域分布:山东、山西经济实力强,是经济重心

  江南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

  2)特点:多样性、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2.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

  3.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 初步开发

  中唐后 开始超过北方

  南宋 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文化重心南移, 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二.领先世界的手工业

  1.金属冶炼技术

  商周 青铜

  春秋 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南北朝 灌钢法

  西汉 开始用煤冶铁,北宋普遍用煤冶铁

  南宋 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流行开来

  2.纺织

  丝织 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 上古已学会养蚕缫丝

  西周 丝织工艺成熟

  唐 缂丝技艺

  棉纺织 宋元 棉植向内地传播

  元 黄道婆革新棉织技术,松江成棉纺织中心

  明 棉布成主要衣料

  3.陶瓷 东汉 青瓷

  南北朝 白瓷

  元 青花和釉里红,彩瓷

  明 斗彩,五彩瓷

  清 粉彩和珐琅彩

  4.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 与小农经济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贡赋

  2)官营手工业 西周至明占主导,代表当时技艺最高水平

  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供官府调拨,不成本,不入市场,弊端多

  3)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兴起

  明中叶后占主导,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三.曲折发展的中国古代商业

  1.商业

  商朝 产生

  西周 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 私商占主导

  隋唐 商业大都会

  宋 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起

  元 纸币广泛流通

  明清 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主导,广泛使用白银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区域性商帮

  周秦至唐 县治以上设市,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宋 坊市界限打破,形成街市,乡村允许设市,出现夜市

  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2.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

  1)战国时期由于商人流动性与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重农抑商思想产生

  2)西汉 全面控制工商业,沉重打击私商

  3)明清 海禁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对外贸易

  四.近代前夜(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的发展与迟滞

  1.明清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农业 双季稻扩种 玉米、番薯引进推广,广泛植棉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商业 白银广泛流通,工商业城市兴起

  综合国立强盛 世界范围内大体领先

  2.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明中叶后

  1)特点:雇佣关系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听大户呼织

  2)阻碍因素:①自然经济(根本原因)②重农抑商政策③海禁政策

  3.近代前夜的危机:

  (内因)明清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固守农耕经济

  (外因)西方列强 完成工业革命,对外侵略扩张

  之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本单元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

  新航路的开辟

  工业革命

  一、新航路的开辟(1500年左右)

  1.原因:寻找黄金、开辟东西方直接的商路、传播基督教

  2.客观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3、过程:迪亚士 绕非洲海岸到达好望角

  达伽马 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

  哥伦布 达美洲

  麦哲伦 环球航行

  4.影响: ①使欧洲同各大洲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欧洲主要商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推动了欧洲早期殖民活动,为西欧(但不包括西、葡)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④使人类由孤立分散走向统一整体

  二、西欧早期的殖民活动

  1.主要方式:以武力殖民扩张与掠夺、奴隶贸易、组建商业公司

  2.过程:

  荷兰 17世纪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

  英国 18世纪下半叶起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影响:①促进了欧洲(不包括西、葡)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②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两次工业革命(两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革命)

  1)根本原因: 市场需求的扩大

  2)时间: 1760年左右(18世纪60年代)开始

  3)过程: 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凯伊发明的飞梭引起该行业连锁发明

  纺织和铁路成为两个主要领先部门

  4)重要发明成就: 瓦特改良蒸汽机 铁路 汽轮 采煤业兴起

  5)影响:①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②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③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和扩大

  1.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

  1)根本原因: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2)时间:1870年左右(19世纪70年代)开始

  3)重要发明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 出现电车、地铁

  内燃机的创制、使用 汽车、飞机出现,石油工业兴起

  人工合成化学材料兴起

  电讯业的发明 电话和无线电报等

  4)影响:①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垄断产生,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而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

  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等经济特权,洋货大量涌入中国

  2)表现:东南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3)影响: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②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2.洋务运动---中国近代企业产生

  1)目的:清内外交困,企图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来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

  2)内容:前期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所需资金燃料不足,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3)影响:①标志中国近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起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②甲午战争失败证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产生:

  时间:19世纪70年代

  原因:不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而来,而是欧风美雨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产生

  3)阻碍根源:

  由于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阻碍

  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原因:①帝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影响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2)表现: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重工业起步

  2.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萎缩

  1)沦陷区:由于日疯狂经济掠夺,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2)国统治区:由于官僚资本的压榨和英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萎缩

  2)表现: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六.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生活习俗的变迁

  1)原因:①欧风美雨的影响 ②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思潮的推动

  2)表现

  物质生活 衣:传统长袍马褂与洋服并行,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

  食:出现西餐馆,吃西餐、喝西式饮料

  住:出现洋房、里弄

  风俗习惯 断发、不缠足

  礼仪婚丧:由讲究贵贱尊卑、繁琐到追求自由、平等和简洁

  2.大众传媒

  1)表现:出现近代报刊和电影

  2)影响:及时传播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人们视野

  3.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1)表现:火车轮船汽车电报电话传入中国

  2)影响:① 加快人们生活节凑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改变人们观念 ④加强了各地联系

  之三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

  本单元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联的历届领导人的改革

  1929世界经济危机(非常重要)

  一.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1.战时共产主义

  1)背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内忧外患

  2)内容:①余粮征集制 ②普遍国有化 ③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强制劳动

  3)作用:前期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政权

  后期企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引起了农民不满而失败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无力直接经营所有企业

  2)内容:①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社会生产

  4)作用:有利于恢复巩固政权,为苏俄指明了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3.斯大林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建立)

  1)表现:①单一公有制 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以行政手(而不是靠经济手段)段管理经济

  2)经验教训:①使苏联经济取得过突出成就,1941年苏工业欧第一,世界第二

  ②后逐渐僵化,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尤其是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越来越严重。 ③战后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

  4.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是改革重点,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加上改革的盲目性和赫个人急躁作风失败。

  2)勃涅日涅夫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前期取得了一定效果,后期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仍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继续滑坡,后期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导致苏联解体。

  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原因:①(根)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②(直)生产相对过剩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3)影响:①导致国际关系紧张②资本主义面临空前政治危机

  2. 罗斯福新政

  1)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首要环节)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环节)

  ③减少农业生产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

  2)特点: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核心是利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

  4.影响:①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但使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

  ②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新时代,战后被其他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所借鉴,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企业股票分散化和由专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但决定权仍在资本家手中

  3)出现福利国家

  4)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重比重不断提高

  5)50-60年代西方经济普遍高速发展。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胀,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之四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单元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

  一五

  改革开放(非常重要)

  一.20世纪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2)1953一五计划开始,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开端

  2.1956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3.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正确的探索:①1956八大作出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指出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社会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失误: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③十年文革左倾错误,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

  3)成就:19561966年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决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开了经济改革序幕

  2.内容::①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1992党的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9党的十四大确立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

  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上海浦东内陆省会城市

  2.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中国:

  1)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性统一市场,是经济全球化产物,1995年成立,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

  2)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世界经济接轨,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四、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1.2001年中国经济中年跃居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第一

  2.20世纪80年代中进入互联网时代,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社会生活,人们价值观及思想观念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本单元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区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了解各个区域合作组织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原因:①为了稳定世界经济

  ②欧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3.影响:①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②立了美国长期经济霸主地位

  ③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

  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1.原因:通过经济合作,协调国与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与竞争力

  2.表现:欧盟:1993年正式成立,具有经济政治一体化性质(一体化程度最深)

  东盟:1967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年 美、加、墨

  亚太经合组织:1989 (成员国差异最大)

  三.经济全球化

  1.原因:①科技是根本推动力②国际分工的产物

  2.表现: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②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增多

  3.问题与展望:

  1)问题: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②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破坏性越来越大

  ③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引发全球性环境恶化

  2)展望: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②长远来看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③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