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大全

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大全

2020-10-25 10:12:45 浏览次数:

  一

  一、我国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土地国有制

  (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

  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

  (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

  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

  1、赋税制度:

  (1)、演变过程:

  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⑤、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⑥、唐朝后期:两税法。

  ⑦、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⑧、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⑨、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⑩、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农业税。

  (2)、演变趋势或规律: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驰。

  ②、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就断发展,是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商品税逐渐加重。

  (3)、评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步松驰,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税制的变化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4)、实质:历代封建王朝不时地调整改革赋税制度,实质上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繁多齐全,一是奴役人民的需要,二是国家法制的表现。

  (5)、一句话:当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2、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②、第二阶段:从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③、第三阶段:五代到清朝 ;特点: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工具;

  ②、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

  ③、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的南移,使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较为重视生产发展;⑤、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⑥、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南移有明显特征:

  ①、北民大量南迁;

  ②、南迁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重农抑商政策

  (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商为末,强化本末意识;

  ②、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

  ③、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④、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3)、形成原因:

  ①、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④、根本原因是落后、闭塞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4、古代各朝代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归纳: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②、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共同点: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菱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等;

  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

  ⑤、中外交流的加强;

  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⑦、前朝经济的发展。

  三

  三、古代史上关于农业的史实

  1、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①、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西周时已种植了后世的大部份农作物。

  ②、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发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传入中原地区。

  ③、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等,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

  ⑤、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中国,玉米和甘薯在清朝不断推广种植。

  2、兴修水利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用桔槔灌溉农田;楚修芍陂;秦修都江堰、郑国渠,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得发开发;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的马钧改进翻车。

  ④、隋唐: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管理水利事业,发明筒车,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3、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③、魏晋南北朝:一些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从而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④、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拥有一定土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⑤、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⑥、明清:统治者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康熙的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四、近代史上与三农有关的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分配:不论男女,按年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目的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2、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核定全国地价,征收地租税,逐步向地主购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

  3、中共的土地政策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内容:(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联合、限制、消灭、保护、变、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阶级的土地私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政策:双减双交。

  ③、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四

  五、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1、新中国成初期: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3、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4、改革开放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2000年以后,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调整与完善。

  六、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1、英国:

  ①、14世纪的圈地运动;

  ②、17世纪采取拍卖王室土地的办法。

  2、法国:

  ①、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②、雅各宾派专政时,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3、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

  4、俄国:在农奴制改革中,农奴可以分期赎买土地。

  5、日本: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征收地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