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为善知度的故事

关于孔子为善知度的故事

2020-10-26 06:01:27 浏览次数:

  故事介绍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名言警句

  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4、听其言而观其行。(经典语录)

  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6、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7、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9、有教无类

  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1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12、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1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1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