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的世界性洪灾有哪些

上古时期的世界性洪灾有哪些

2020-10-26 12:26:27 浏览次数:

  上古时期的世界性洪灾

  那时候大约是地壳变动剧烈期,经常有大洪水。大洪水是世界上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人类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大洪水的神话与传说。

  最有名的当数希伯莱人的传说,也就是《圣经》里的故事,说上帝觉得人类太堕落了,于是决心要毁灭这个世界。后来发现还有一个义人诺亚,于是留了一手,让诺亚建造一个巨型的方舟,把世上每一种生物都留下至少一对,放入方舟里。然天上降下暴雨,把地上一切生物都消灭掉,唯有在诺亚方舟里的得以保存。于是,水退之后,只有方舟里头的人活了下来,成为了中东地区各个民族的祖先。这个故事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里头也记录了。而著名的电影《2012》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又编了一个第二次灭世的故事,幸存者也是同样坐着高科技的二代方舟逃过大难。

  四大文明古国也都有这类传说,古巴比伦,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一带,关于洪水的传说,还有洪水开始之前,天上诸神就是否要用洪水毁灭世人而展开的一段激烈的辩论,如风之神与众神之王恩尼尔觉得人类太吵闹,于是放洪水、干旱和瘟疫来消灭他们。但是,个性良善的水神恩基想救世,于是传授人类灌溉、贮存谷物以及医药的知识,人类因此得以存活下来。

  在古印度,则有摩奴救世的传说。据说是摩奴得到一条鱼的启示,然后造了大船由鱼拖到安全的地方,从此衍生出子子孙孙来。而另一个宗派也说,湿婆大神脸上那道蓝色闪电伤疤的形成,也是由于这次大洪水等。

  古埃及人的神话里虽然没有提到过大洪水,但是按照柏拉图的《对话录》里讲的,当时埃及的前身亚特兰蒂斯是被一次洪水所摧毁,据说埃及人就是亚特兰蒂斯在大洪水后的后裔,埃及的智慧之神Thoth也据说是亚特兰蒂斯那次灾难的幸存者。

  此外,在记载有印第安玛雅人的起源传说的《波波尔乌经》中,也有关于这场天神发怒惩罚人类的洪水记载。天神先用木头雕成人像,并让他们开口说话。但这些木头人后来忘记了造物主的存在。于是天神决定发起一场洪水,以毁灭人类。当然,在中国则有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女娲补天应该也是在大洪水时期,两个故事中都出现了同一个人物共工。共工同舜争位被杀,共工死时撞倒不周山而天崩地裂,洪水淹没了人们我是唯物主义者,天当然没法补,我估计女娲补的应该是当人们住的一个超大洞穴,当时两个部落打架,把洞穴的墙壁打塌了个洞,又是大洪水时期,洪水冲进来,估计灾难不小,后来女娲炼五色石,估计最后就是用类似原始水泥的东西把那个洞补上了,大家就安全了。

  上古时期的两次集体迁徙

  第一次大迁移:

  话说后稷的子孙们,居住在邰这个地方,他们怎么来了这里呢原来,后稷有个儿子,名叫不窋,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农业专家,原在夏王朝当农业部长,结果夏朝晚期不重视农业,不窋没事干了,就辞职去了边远地区继续自己的专业,估计是又创办了一家大型农业公司吧。《史记》上说在戎狄之间,估计是和其他民族交错混杂的地区,一个边缘地带。

  后稷的子子孙孙将公司的农业传统一代代流传下去,到公刘这一代的时候,更加发扬光大。说到这里,提醒一下大家,千万别误以为公刘是指姓公名刘,公其实是爵位,刘是名。

  公刘的公司在邰这一块地方,也就是当今的陕西武功一带,后来诸葛亮经常出兵之处。邰本来是个好地方,种啥长啥,五谷丰登,适合农业公司的发展。然而,时代在变,发展环境也在变,昨天适合公司发展的,未必今天还适合,公司现状好,未必等于愿景好。公刘是个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人,他决定实施整体搬迁,迁往豳,也就是现在陕西旬邑县一带。

  整体大搬迁必定麻烦多多,如何让大伙欢欢喜喜地迁徙呢公刘把工作做得很细致。他首先将公司原有资产做了细致的梳理、归类。《诗经大雅公刘》记录,廼埸廼疆,廼积廼仓,就是把农场的田界划分好,又把仓库里的资产做了一次统计,一人若干,都清清楚楚地记好,等到了新家园,还得按照这个登记实施分配。这个工作马虎不得,不搞清楚的话,到了新址划分资产时,会有矛盾的。

  登记好各人各户的资产后,他们开始搬迁了。一路上的工作也不轻松,公刘对此也做了细腻而体贴的安排。比如,哪些物资装在有底的口袋里,哪些物资装在无底的口袋里等细节都一一有交代,不会因为仓促搬迁而导致供应不足的情况出现,廼裹餱粮,于橐于囊,有底的是囊,无底的是橐。

  物资工作之外,路上还有安保问题。安保人员一路高度警惕,武器不离手,弓矢斯张,干戈戚扬,各类轻重武器,都处于一级戒备状态,所谓张,就是说这些武器都处于开启和即发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战斗,以保护大家的安全。

  当然,要保证迁徙工作有序安全进行,还要增强大伙的荣誉感,任何工作,只要带有荣誉感,干起来就轻松,很多物质上的困难也容易克服。《诗经》上记载:思辑用光。就是要大家团结一致,将集体的精神发扬光大,有了荣誉精神,大搬迁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了。

  本来搬家就不容易,何况是大公司的整体搬迁,但是公刘从物质和思想上都做好了细致的工作,因此,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公司里的人都感激地说:我们的公刘老板是个厚道人。笃公刘,笃就是忠厚的意思。他老人家不安于享乐,匪居匪康,为大家的利益奔波,我们怎么好意思还嫌累呢

  此外,为了提振公司的士气,增强大家的信心,公刘和公司高层还都很注意着装,可谓珠光宝气,维玉及瑶,鞞琫容刀,佩戴琼瑶美玉,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好不帅气,公刘帅哥身上的佩刀也光华四射,惹人注目。不是公刘和高层爱美,而是想要这次搬迁显得富贵而喜气,高层的脸色感染大伙的脸色,从而决定搬迁的面貌,这对公司的士气有积极作用。老板这么帅气,我们好意思寒酸吗

  所以,公司大搬迁,老板也好,员工也好,都要穿得精致大气美观一点。

  那不是一次随意的迁徙:

  他们对愿景做了切实的考量

  公刘做出搬迁的决定,不是盲目的,事实上,上古时期的部落领袖也有着扎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既然把豳当成了新家园,当成了公司的新愿景,那么就得事先有考察,以保证更好的发展前景,保证搬迁不只是换个新地方而已。

  公刘为此一刻也没闲着,在指挥大搬迁之前,他已经跑到新家园的高地和平原上,做了严谨深入的考察。他先进行了土地的丈量工作,山南耕地有若干,山北的土地适合种什么作物,都有考察和统计,既景廼冈,相其阴阳,所谓阴阳,就是指山的南北面。

  新公司地址除了有丰富的生产资料,还得生活方便,为此,水源是免不了要勘探的。公刘组织专业人员勘探了水源,查明水流的流向乃至水的质量,即所谓观其流泉。三国的马谡在这方面就比不上大他两千多岁的公刘,驻扎街亭,居然选择无水的山上。

  生产基地和居所有了,水源也有了,最后还有一项不能疏忽的工作,那就是排水。我们现在许多街道因为排水不畅,结果一下暴雨就惨不忍睹。三千多年前的公刘却早有排水意识,并动用部族的军队开展排水泄水工程,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其部队分成三班,勘察低地挖掘深沟,有备无患。

  于是,一个新的乐园开辟出来了,从考察到准备、出发、安顿,一项项工作都一丝不苟,而且大伙情绪 昂扬,整个集团充满活力。这个时候,别忘了开展犒赏活动,这也是凝聚人心的机会,公刘当然不会忽略这一点,他在公司大办联欢,一片喜庆,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杀牲宰羊,举酒庆祝,大伙玩得兴高采烈时,一致拥戴公刘为公司领头人。这虽是三千多年前的事,但通过《诗经》生动的描述,我们似乎也身临其境。

  第二次大迁移:

  周民族一直是个很有危机感的民族,在豳这块乐土上经营了几百年后,到了古公亶父这一任老板手里,情况又有所变化,因为豳公司富裕起来了,惹周边部族眼红,市场时有劫掠事件发生。古公亶父为讨好他们,经常给他们送皮帛等珍贵的手工产品,但还是免不了敌人的骚扰。

  古公亶父只好召集全体员工开会,说:对不起大伙,我没把这里管理好,不称职,只得走人,你们在新公司好好干吧。大伙舍不得他离开,说:我们的老板厚道,管理又有方,不跟他走真是可惜。于是,他们又进行了一次大迁徙。

  这次他们迁移到了周原,这是个好地方啊,土壤好到可以改良农作物,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堇和荼是两种味苦的农作物,但移植到周原,居然可以用来制糖了,多神奇的土地。古公亶父率领公司众人在周原安置下来,从此发展壮大,成为天下第一强公司,因为他的孙子是周文王,他的曾孙是周武王。

  这段历史记载在《诗经绵》里面,孟子对它有新颖的解读,认为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这两句歌词,讲的不只是古公亶父带着老婆姜氏看房子,而是说明周民族的男女都有所属,公司内无旷男怨女。是啊,公司要稳定,男女个人问题不得不考虑。

  上古禅让之谜

  上古时代的尧舜禹禅让天下之说已经流传了千年,大家都很认同这样一种说法。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真要论起来,这相关的史实依据显然是不足的。

  对于禅让之说,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怀疑。最早提出疑问的是荀子: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荀子。正论》)战国末的韩非,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这并非韩非一个人的惊人之笔,唐代的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琐语》说:舜放尧于平阳,又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稍后的《史记正义》作者司马贞,引《竹书纪年》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竹书纪年》等书成于战国,西晋初出自汲冢,后即散乱不传,今本系宋以后人伪托,已非刘知几、司马贞所见本,其所记未必会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同时,还有人认为《尧典》成于战国,《大禹谟》系晋人伪作。真是这样的话,那《尚书》中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从根本上就靠不住了。

  近代有些学者认为:尧舜禅让说是战国初墨家的创造。如果《尧典》和《论语》所说不足为信,那么《墨子》则是最早有禅让记载的书了。《墨子》中《尚贤》、《尚同》两篇主张贤人执政,不仅是三公,就是天子。也可选天下贤者而立之。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把本是黄帝九世孙、有虞氏诸侯的舜,说成是会烧窑、捕鱼的农夫,以此来申述他尚贤的宗旨。墨子出身于下层社会,他的政治思想正反映了一般庶

  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可是,墨家只说过尧舜禅让。舜禹禅让说又从何而来呢近代学者认为是儒家新添的。儒家在一定限度内也赞成举贤。于是,盂子接过墨家的尧舜禅让说,添加出舜禹禅让的故事。同样,也把原是百里诸侯的禹说成是匹夫出身。战国以后,墨家衰落,禅让说才被儒家所专有。这种看法,又一次从根本上否定有过禅让。

  传了两千多年的禅让说,一旦被完全否定,也难令人信眼。于是,又有学者结合社会发展史加以考证,认为这是一种部落选举的方式。如我国史有记载的乌桓民族,在汉代时,数干部落成为一部,推选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大人,大人有所召唤,部众莫敢违犯。实际上这大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帝王。其他如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也是如此。由此推论,汉民族的上古时期也不会例外。只不过这种寻常的推选,被后人粉饰成神圣而又光彩非凡的禅让罢了。禅让一制,众说纷纭。要解开这个谜,看来还得有更充分的论证才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