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什么内部背景

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什么内部背景

2020-10-25 10:15:51 浏览次数: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部背景

  1858~1860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起义总计近290次。在农民反抗运动的推动下,以а.и.赫尔岑.в.г.别林斯基.н.г.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自由主义者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展开了论争。自由主义者к.д.卡韦林等人提出在保存沙皇政权.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废除农奴制度。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统治。由于当时俄国没有形成足以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1860年10月拟出解放农奴法令草案,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一般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地方法令》规定,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给农民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即剥夺农民原种地的1/5~2/5。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农民要求

  农民要求的是无偿获得全部土地,并从地主的权力下完全解放出来,1861年改革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宣言和法令公布后,农民暴动和起义仅1861~1863年就发生了2000次,в.и.列宁指出,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改革后,俄国仍保存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作为封建农奴制经济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被消灭,少数地主贵族仍然霸占着大量土地,而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却只占有很少土地。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大批自由雇佣劳动力,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地主的徭役经济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还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司法.军事等一系列欧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年以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俄国无产阶级逐步形成,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农奴制的衰落

  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

  俄国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1840年俄国从国外输入的机器,价值为101万卢布,到1850年已达268万5千卢布。在采用外国机器的同时,俄国也开始制造和采用本国的纺织机.织布机和缫丝机。至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纺织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其他工业部门如冶金.采矿和造船业也开始使用机器。三十年代以后,蒸汽动力的使用较为普遍。

  1815年俄国的工厂为4189个,到1858年增至12,256个。工人人数由1804年的224882人增至1860年的859950人,其中雇佣工人占61.4%。在纺织工业和丝织工业中,农奴劳动已完全被雇佣劳动所代替。尽管这些雇佣工人主要是向地主和国家缴纳代役租的农民,但是,在对于企业主的关系上,他们毕竟还是自由的劳动力出卖者,是在封建农奴制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关系。 猜你感兴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