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银行》读后感

《消失银行》读后感

2020-08-15 10:34:21 浏览次数:

 《消失的银行》读后感

  早在 1997 年,比尔?盖茨就曾预言:“我们需要银行业,但我们不再需要银行。”20 年过去了,银行依旧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金融脱媒的趋势愈发明显,银行的生存空间逐渐被金融科技公司挤占,银行的消亡似乎不再是遥远的未来。生存还是毁灭,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消失的银行》作者杰姆斯?汉考克和肖恩?里奇蒙德以当下著名的新兴金融科技公司为例,分析了目前各类公司的经营表现,解释了传统银行面临的挑战,讨论了银行未来的困境和机遇,并指出传统金融机构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实体——贝塔银行。作者指出贝塔银行应是独立决策的数字化银行,为明确的客户群和客户行为提供优质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其竞争优势在于它的适应性和速度。作者给传统银行的告诫十分简单:要么适应变化,要么准备消亡。

  自 1694 年英格兰银行创办至今,现代银行已发展了三百多年,产品不断创新丰富,服务不断升级完善,并形成了庞大的分支机构、复杂的业务条线划分、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在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固有

 的管理成本、监管成本和传统的工作、思维模式,使得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捉襟见肘,无法灵活、迅速地应对。而另一方面,阿里、腾讯、百度等企业依托科技公司已有的产品生态圈,将金融服务融入购物、社交等生活场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和改变着客户的金融产品消费习惯。对比目前仍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银行,这无疑是金融科技公司在客户粘性和用户体验上的胜利。

  科技的发展、消费行为的转变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正推动银行经历“创造性毁灭”的阵痛。银行的出路在哪里?未来银行的形式和内涵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可以预见,未来的银行将逐渐脱离物理场所和实体介质,回归到金融服务本身,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各类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随时随地提供场景化、私人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各家银行的网点遍布社区、人们在银行门口大排长龙的场景,将成为历史。事实上,全球范围内早已刮起了银行裁员的“飓风”。澳洲国民银行计划 2020 年前,裁员 6000 人,占全行员工的 18%;德意志银行更是早在 2018年就宣布大规模裁员,今年为了进一步削减开支,德意志银行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裁减至少 250 个投资银行岗位,最终裁员数字可能升至 500 人。银行机构的“瘦身”,既是应对挑战的必要措施,又是顺应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银行必将转变业务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坚持“以

 客户为中心”,开发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场景,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依赖度。目前,就银行的定义而言,它们的业务都是竞争关系。例如,信用卡和个贷就是在竞争,投资和储蓄也在竞争。因为它们的组织方式,银行的不同部门不能就客户的需求综合考虑,不同业务被人为划分为不同的业务条线进行管理,一方面使得银行在营销或评估风险时缺乏洞察,另一方面也影响客户体验。基于目标客户的需求和行为设计自己独有的服务,能使银行的生命周期不断更新,开辟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最后,为了应对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战,银行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银行的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数据挖掘能力、敏捷开发能力,是一个银行创新发展、智慧转型的“硬实力”。许多只有十几个团队成员的初创公司,就是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瞄准细分的金融市场,实现弯道超车,在某一类产品和服务上和银行形成竞争。为了完成数字化转型,银行应积极打造云技术支撑的基础设施平台,提供按需匹配的计算能力;推进大数据战略落地,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动力;重构服务流程,推动前、中、后台的的数字化流程改造;吸引新兴技术人才资源,培养新兴数字化组织文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