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农耕文明为什么能击败北方

中国作为农耕文明为什么能击败北方

2020-10-25 16:20:05 浏览次数:

  

  客观来说,农耕文明从战斗能力来看,是先天性的落后于游牧民族的。

  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财富(马)可以直接变换成战斗力,而拥有更多的财富的农耕文明的财富则大多沉积在土地,不能变成战斗力。

  同时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机动性,在战争中往往握有战争的主动权,农耕民族则相对被动。

  华夏这个独特的农耕文明能够在与强大游牧民族的战斗中,保持独立。甚至早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战国时区区一国之力主动出击匈奴,收复黄河两岸之地。中有汉武帝出兵几千里直捣狼居胥山,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后有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有人认为地缘防御优势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古埃及和苏美尔确实缺乏地缘优势,身处四战之地,这个观点能站住脚,但对华夏文明而言,这个观点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我们的老邻居,印度,跟我们有类似的地缘防御优势,甚至比我们更具优势!

  那什么因素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呢

  大一统带来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华夏能压制敌对游牧民族的直接原因。

  所以,对华夏文明而言,文化因素可能是超越地缘防御的因素。

  提到中国文明的延续性就必然提到两个:文字和大一统。

  文字带来的是统一的表意系统,意味着不同发音的个体可以通过统一的表意系统来交流,比如古典时期的朝鲜,日本,越南语言不同于汉语,但表意系统却都是使用的汉字;而且,汉字字形是比较稳固的,不同于字母文字的易变性,不同时代的人可以通读汉字,因为汉字的变化不大,这带来了良好的延续性和交流的便利性。

  大一统的理念源于祖先崇拜和家天下,文字成为了大一统的基石,因为有了统一的稳固的文字系统,不同地域的人就不会因为发音不同而缺乏交流,带来隔阂,最后带来难以弥合的文化差异。

  而大一统则可以让中央王朝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修筑长城,将农耕文明的财富转化为战斗力,以抵御来自游牧民族的战略优势,转化自己的地缘劣势。

  大一统和农耕本身带来人口的繁茂和发达的文明,又为中央王朝提供充足的人口资源和战争手段,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力的多寡是衡量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量的人口资源意味着能创造大量的财富。这就是物质基础。

  农耕文明的介绍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为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

  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此间,人们以农业为主,政治体制一般实行君主制或君主专制,社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农耕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它是工业文明的摇篮。

  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尽管农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园牧歌,也有争斗和战乱,但较之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质的不同。

  农耕相对于游牧的好处就是,能大幅度提高生产力,这样一来,才会有一些吃饱了没事做的人去想吃饱之外的事情。如研发科技,发展文化等等。

  四大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农耕文明的影响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