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报告总结格式及范本

书面报告总结格式及范本

2020-11-01 00:02:12 浏览次数:

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通过对典型的问题、情况、事件的深入调查,经过分析、综合,从而揭示出其本质或客观规律的书面报告。是调查与分析、实践与理论、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实用性文体, 从调查目的通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桥梁和工具,它在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调查报告的作用

调查报告具有针对性、真实性、论理性、典型性和时效性,起到了解、剖析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对于解决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可分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济调查报告、新生事物调查报告、揭露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有的特点

社会性 .

调查报告作为时代的镜子 ,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社会情况和问

, 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调查报告所总结的典型经验, 对社会各方面具有指

导意义 ; 调查报告所接揭露的问题对社会各方面具有警戒作用; 调查报告作

为一种社会舆论 , 社会事实的发言人 , 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人民的愿望 , 能鼓

舞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 信心百倍的争取胜利 .

针对性 .

调查报告总是针对某一种思想倾向 , 具体实践或实际问题而写作的 , 通

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倾向 . 作者反对什么 , 赞成什么在调查报告中泾渭分明 , 而不是棱模两可 .

真实性 .

任何社会调查的目的都是为了了解客观实际 ,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掌握

规律 . 调查报告的生命在于用事实说话 , 材料的真实和准确是首要的 . 调查报

告采用的材料应是经过科学处理和认真核实鉴别的 , 而不是道听途说的 , 是

具体的 , 既有点又有面的 , 而不是抽象的 .

典型性 .

调查报告具有典型性 , 典型事物最能反映一般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 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 , 总结某项经验 , 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势而写作的 , 因此需要恰当的选择典型 , 解剖麻雀 , 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 , 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 .

调查报告的结构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双行标题,又叫主副式标题;一种是单行标题。双行标题由主标题和副标题构成,与新闻专访的标题相似。

单行标题又分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公文式标题,由事由和文种构成;

另一种是内容概括式标题,这种形式相当灵活。

(2)正文。由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前言,着重介绍基本情况并提出问题。主体,是调查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具体引证、论说部分。其结构形式分为纵式结构和逻辑结构两种。结语,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要求简明扼要,言尽即止。

调查报告的一般写法:

标题。直截了当地把调查的问题写在标题里,如《关于╳╳╳问题的调查报告》。

概况。交代所调查问题的基本情况,点明调查的结论。

调查内容。写清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后果。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问题性质从不同侧面来写。

结论。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

最后写调查人姓名及整理调查报告的时间。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调查报告是完成调查工作后, 把调查得来的情况用书面形式向有关部门汇报的一种公文,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的反映客观事实的书面报告。也可称为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及××调查。

调查报告格式

一、概念与特点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 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三)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 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 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

文主题”加“文种” ,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 、“关于

××××的调查报告” 、“××××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

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 ,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

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 等。

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 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 时间和地点、

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

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

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 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

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

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

 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

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

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具体写法可参考本站提供的大量范文,结合实际情况,做适当的修改。

范文 1:

大学生自救互救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摘录网络数据,以及分析某部属高校的情况,得出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的结论,并且呼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改变这一现象,提升大学生安全状况。

在汶川大地震中, 四川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 XX多师生在 1 分 36 秒全部安全撤离,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而从 XX 年起,校长叶志平每学期都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最快的一次, 1000 名学生全部撤离只用了 46 秒。

而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内,类似的自救互救教育,又有多少呢,大学生安全到底有多少保障?

一、大学生自救互救的内容

大学生遭遇伤害之后,及时的自救与互救显得非常重要,而无能力自救

互救,或者不及时,甚至会给伤者带来生命危险。

在受伤之后如何自救互救,包括触电、煤气中毒、中暑、灼烫伤、创伤止血、骨折、手外伤、急性扭伤、暴力伤、高空坠落伤、游泳时腿部抽筋、游泳时呛水等方面。

应对危机时如何逃亡,包括火灾、洪水、地震、台风等情况。

二、论文数据库上下载的数据

吕旺盛等在杭州市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进行了调查,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向 839 名大学生发放了匿名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写成《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能力的评估》 ,发表在 XX年年 8 月第 15 期《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

以下是调查结果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救与互救技能普遍欠缺,在受到伤害时不知道正确的处理办法。

三、某部属高校的情况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无法发放大量问卷,也不能从学校相关部门获得关于自救互救教育的资料,只能从该校同学的感受方面做一些探讨。

该校自救互救教育普遍欠缺。对与触电,煤气中毒等方面的急救知识,

大多数同学没有看见过这些方面的宣传手册, 也没有听说过这些方面的讲座,仅仅在全校选修课中有一门课讲授这些方面的知识, 但该选修班级招收人数

不足 50 人。

为了应对火灾等突发情况,该校硬件设施准备充足。每一幢楼都配备了灭火器,部分楼在醒目位置悬挂疏散路线图。但校方没有进行过疏散演习,曾今有过消防演习,但有学生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采用志愿形式,同学参与热情不高。

学生自救互救技能的锻炼还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关。

 该校同学普遍反映,在家庭中,因为父母本身就不了解等原因,自己所学的急救技能非常有限。

可见,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尚需锻炼,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责任。

范文 2:

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09 年 12 月 20 日

调查方式:学生(家长协助)无记名填写

被调查的学生:一( 1)班 10 名学困生

一、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如下:

1、? 学生年龄: 6-7 岁

2、? 性别:男生 7 人 女生 3 人

3、? 户籍类别:城市 8 人 农村 2 人

4、? 家庭所在地环境:城、乡镇 10 人

5、? 独生子女: 7 人是 ,3 人不是

6、? 孩子学习负责人 : 父 2 人 母 6 人 其他 2 人

7、? 父母期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 7 人 良好 3 人

8、? 家庭其他成员过分溺爱: 一般 9 人 小 1 人

9、? 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一般 9 人 小 1 人

10、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10 人

11、 父母职业:只有个别是有固定工作,大部分下岗职工,少数是打工、经商

12、 孩子有自己固定的安静的学习场所:有

7 人 无 3 人

13、 孩子的家庭劳动: ? 一般 5 人 少 5 人

14、 语文老师讲课是否听懂:听得懂

6 人 大部分听得懂

4

15、 认为语文老师严格与否:很严格 6 人 一般 3 人 不严格

16、

17、

18、



老师是否提问自己:经常 2 人 有时 7 人 很少 1 人

觉得知识是否难:很难 1 人? 一般 5 人 不难 4 人

觉得班级同学是否爱学习: 9 个觉得大部分爱学习 1

个觉得有时爱学习

19、 是否喜欢上语文课:喜欢 7 人 一般 3 人

20、 语文课爱发言:喜欢 3 人? 一般 5 人? 不爱 2 人

21、 上课时喜欢干什么:听老师讲课 8 人 和同学讲话 1 人 想其他事情 2 人

22、

23、



学习是否进步:有点进步 10 人

当学习进步时,你会:放松一下 1 人 更加努力 9 人

24、

25、

26、

27、

28、



当学习退步时,你会:很担心,努力学习赶上去 10 人

你平时是否看课外书:看 4 人 有时看 5 人 不看 1 人

你的学习成绩是否想超过同学:很想 10 人

你放学后先做什么:写作业 10 人

你是否想做作业:作业多,不想做 1 人 作业难,不会

做 3 人想做



6 人

29、

30、



学习有困难时想找谁帮助:找老师为什么要学习 : 为自己 10 人



4 人?



找父母



6 人

二、调查问卷分析:

1、基本情况方面:本班学困生中男生占大多数,大部分是城市户口,

居住在城镇。作为一年级新生刚入学,男孩子好动、爱玩,学习上存在困难

较多。

2、家庭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方面: 这些学困生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半;因孩子刚入学,家长对他们期望值较高,一般不存在溺爱现象,大部分有固定安静的学习场所。

 10 名学困生主要是母亲对孩子学习加以管理,少数因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且没有固定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忙于生计,有时根本顾不上管孩子。还有一名是家长不识字,无法辅导。

3、学校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方面:班级学习风气较好,老师也会

提问他们,为他们学习创造了较为愉快的氛围,同时能严格要求,对于老师

的讲课基本上听得懂,他们认为学习知识不难。

4、学生自身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方面:大多数学困生对语文课堂

充满兴趣,但上课发言一般,他们上课时最喜欢做的还是听课。大部分觉得

自己学习有点进步,表示会更加努力;当学习退步时,都会很担心,争取努

力学习赶上去。部分学困生对课外书不太感兴趣。

 他们很想学习成绩赶上去,

对待作业态度较为端正,知道放学就写作业,也很想完成老师作业。他们学

习上遇到困难会寻求老师、父母的帮助,都认为学习是为自己。

三、采取措施:

1、教师上课时,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多提问、多观察,给他们更多地

参与课堂的机会,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

2、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对学困生放低要求,以达到

循序渐进。同时加强督促,以保证他们课前认真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更好

地掌握所学知识。

3、学困生的转化,离不开家长的协助。要多与学困生家长沟通,及时

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掌握动态,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4、大部分学困生语文学习被动,依赖性强。遇到困难往往不愿动脑筋分析,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逐步让他们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也要与家长沟通,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5、进行“结对子”活动,充分利用小助手,有效帮助学困生完成学习

任务。

6、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遇到困难,更需要

来自老师的鼓励,所以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大张旗鼓地表扬,以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更大的勇气去克服困难,获得学习的成功。

7、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一年级知识简单,内容较少。跟家长解释说明,强调现在拾遗补缺还来得及。请家长协助,共同督促学困生及时完成作业,在家里回顾一天所学,做到一课一复习,一单元一复习,一步一步地把知识学扎实,以避免新知旧知摞在一起,不会的越来越多,难以挽回。

一年级学困生的存在一是学前教育基础较差,造成孩子开始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二是学习习惯较差,课前不能认真预习,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不能及时巩固。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加以重视,时刻关注,对他们付出更多的耐心,注意纠正孩子的行为习惯,一定能减少差距,正确进步,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