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

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

2020-10-27 00:29:11 浏览次数:

  大和号

  1941年10月30日在宿毛湾试航的大和号战列舰。大和号确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其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2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舰首与前甲板

  大和号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舰首,当时既无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也还没有充分的论证,是由日海军技术研究所通过试验水池的船模试验数据决定下来的。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

  大和号舰首在水线处深进,且垂直,上部明显前倾,左右则象牵牛花状张开。舰首前端近似半圆形。这是日海军战列舰从未有过的形态。

  人气战舰大和号

  大和号的前甲板也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呈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舰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舰(33节)显得细长,而巨型的大和号却肥硕多了。从舰首前部到旗杆处,有左右锚链筒,内侧有一对小系缆桩,需回收锚链时,锚链通过导板到达后面的锚链轮,并由带2条螺旋链掣的链来固定。舰首部的两舷,从前到后依次可以看到锚观察台,防雷具用导索器、铝球投台(测水深)、导索器、系缆桩等。钢质的锚甲板后是木质甲板,一直延伸到后主炮旁。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质甲板前端设有一个通风孔和一个升降口,而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

  前桅楼、后舰桥及烟囱

  大和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以下称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正面的面积159平方米,侧面积310平方米;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最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挥所,内有九八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主、副炮与高射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3联装主炮3座,前部2座,后部1座。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57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后面19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15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上述望远镜及瞄准具采用潜望镜式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火炮冲击波的影响。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每分1.8发;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的建造

  自20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

  日本帝国海军确定的在西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战略是,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军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认为,无法在战舰的数量方面,同美海军抗衡,因而企图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

  海军在1937年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即03计划),正式决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舰(当时称为1号舰和2号舰)。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吴海军工厂动工建造。

  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但是日本岛国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这种空前强大的战列舰。日本为此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一说16000吨)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据资料,这些设备一共花了1000万美元),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大和舰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在大和舰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200万日元。

  在制造主炮时,日本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便是如何保证高膛压条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备足够的强度。1920年试制的480毫米舰炮便是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中报废,460毫米舰炮在减装药的情况下勉强通过试射。为此,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寿命达200-250发。

  1号舰1939年5月-10月,锅炉安装完毕,9月-11月,主机安装完毕。1940年7月15日,1号舰被命名为大和,这个名字来自古代日本畿内五国的大和国,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

  1940年8月8日大和号下水。建造中的大和为了保密,造船厂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大和舰下水后开始舾装工程,到1941年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

  从10月16日起,大和舰开始试航,10月22日,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的主机输出功率达到了27.46节的航行速度,试航获得成功。11月1日,大和舰首任舰长高柳仪八海军大佐到任。12月7日,大和舰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主炮开火的声音连海边城市里的居民都听到了)。同时,一支以6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日本舰队正在向美国夏威夷进发,在12月8日凌晨(当地时间为12月7日),这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一天,大和舰试航结束。

  猜你感兴趣:

1.昔日的海上巨无霸,

2.世界最大的战舰

3.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

4.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舰炮

5.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