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励志文章

国学经典励志文章

2020-10-17 06:05:11 浏览次数:

  :国学人生

  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著名的《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抒发了一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人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生生不息的人文话题,在今天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唐人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往今来,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生境界就是无法规避的问题。不是吗面对今天中国触目惊心的价值荒芜与人文缺失,我们依然要时时对人生境界论作出探索与回应。

  谈到人生境界中的境界一词,在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比如我们批评一个人道德水平低,往往说他(她)境界低;说这个人道德高尚,则称赞他境界高。境界这个词横贯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国维写过一本名著《人间词话》,其中的主要范畴是境界,王国维在这本书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是写不好诗词的。从王国维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孜孜以求的人文情怀。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大体上有着这几方面的内容:

  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西方人比较强调人格的表演性,认为人的内在想法与外在的表现可以有两面性,不一定要做到内外统一,他们比较重视人的隐私性,大约也是出于这一点;而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与此相关的格的概念早已有之,儒家经典《礼记缁衣》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高低,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学说,大部分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说,当然也就涉及人格境界的问题。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同时,人生境界还与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相联系,它并不玄虚,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些道德底线是不会改变的。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中,一所学校的房屋倒塌了,一位老师全身趴在桌子上面,牺牲自己的生命,救下了桌子下面的四名学生。而在同时的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教师则在地震时扔下学生自己首先逃走,事后还恬不知耻地在一群后现代的鼓噪下自我炒作,但两相对照,人生境界有天壤之别,这是不争的事实。

  人生境界论第二个方面指心灵境界。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也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按丁福宝主编的《佛学大辞典》的解释,心之所攀援游履者谓之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灵所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的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孟子在论述人格境界时曾经说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种人格境界的划分依据其实就是尽心而知天,具有心灵体验意义,接近宗教信仰。

  :《周易》的人生智慧漫谈

  作者:林晓平

  被奉为儒家六经(国学经典)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周易》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

  《周易》强调,人应与天地合其德,人道应符合天道。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周易》所倡导的人生之道,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刚健。刚健即刚强、雄健,它为《周易》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不陷动而健,刚中而应健而巽,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等。必须指出的是,《周易》所提倡的刚健,并不是指那种没有限度的刚强。根据其极则反的思想,刚强过头就容易折断,因而刚健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亦即它所强调的刚中刚健中正。

  第二层意思是奋斗不已。《周易》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以生梯生华(《易大过》)。《周易》以64卦象征万事万物,而64卦的排列顺序却有些令人费解:既济排在第63位,而未济则列在第64位,亦即最后一个卦位。其奥妙与深意乃在于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开放系统,因此人也需要不断进取。《周易》还认为,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须不懈努力。《困》卦卦象是上兑下坎,坎为水,兑为泽,水在泽下,即意味着泽中无水,因而泽中生物处于困险之境,故名该卦曰:困。《易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便是要求人们在困境中不能丧失信心,而应奋斗不息,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实现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追求,不仅是指导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明时变通的处事法则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颇为不易,故而《周易》在处事方面提出了明时与变通这两条重要法则。时在《周易》中屡被叙及,例如,《乾九三》曰:与时偕行,《乾上九》曰:与时偕极,《丰彖》曰:与时消息,其他还有时发时变随时对时时义时用等等。《周易》认为,处事要明时,务必考虑到时的因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明时观念给我们以多重启迪,其一,做事要合时宜。要认清时势,识时而行,顺时而为,做无愧于时代之事。其二,做事要讲时效。要珍惜时间,讲求效率做有益且有效之事。其三,做事要重时机。时机,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了时机就增加了胜算、靠近了成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功。

  变通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强调的一种处事方法。这种变通思想基于其变化观。《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变化思想的书。首先,从书名来看,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周易正义》)程颐说:《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周易程氏传》)朱熹的解释更加明了:《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其次,从《周易》的爻、卦及其组合来看,爻和卦是《周易》的主要元素,爻分阴、阳两种,分别以符号- -来表示,以三根爻上下排列组合,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将八经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两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别卦,这64别卦分别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而卦既是爻组合变化的结果,也演绎着变化之意,其中,变卦是《周易》预测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卦的变化属性。

  《周易》的变通思想建立于其变化观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新的内容。何谓变通《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因此,变通即通过变化以达到通畅之意。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不仅重视变通的功用,而且强调合乎时宜的变通:变通者,趋时者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易系辞》)出于这一思想,《周易》对著名的汤武革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彖》)在人生旅途中,当我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遇到原有方式经事实证明行不通时,就应该毋必、毋固(《论语子罕》),适时地进行总结和变通,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寓意隽永的警世通言

  《周易》于人生既有正面的激励之语,也有睿智的警世之言,兹举数例如下。

  亢龙有悔。《乾》卦中,以龙来比喻君子,从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龙从潜伏到现于田、跃于渊、飞于天以至到亢的极高的过程,以此来比喻人的事业由小到大,地位从低到高的境况。值得注意的是,龙从潜伏到飞于天,其爻辞或为无咎,或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时,却出现了上九,亢龙有悔的推断。悔即有过失、不幸的意思。为什么亢龙有悔《易乾文言》解释说: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因此亢龙有悔带给我们的训诫是:第一,人居高位时,易脱离群众,出现高而无民的情况,宜戒之;第二,高位,既是权力集中的中心,也常是矛盾集中的焦点,往往会高处不胜寒,宜慎之;第三,高位往往与成功、名气、鲜花相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成为有悔者,宜警之。

  履霜坚冰至。履,践也,人在履霜之时,寒冬将临,坚冰将至。这句话表面说自然,实际论人生,寓意非常深刻,生动诠释了人事之吉凶皆由渐而来。对此,《易文言坤》予以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渐和积这两个概念,并进而提出知几的观点: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便是警示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需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谦,亨,君子有终。在这里,谦是指谦虚,亨是指亨通,终是好结果的意思。说明只要谦,就能亨通获得好的结果。《周易》分别从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来说明谦的道理: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谦彖》)翻开历史长卷:商汤、周文王、唐太宗等名君谦卑谨慎、礼贤下士,或取得天下,或赢来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商纣王、隋炀帝等人因骄横专断,暴虐臣民,致使强盛的王朝毁于一旦。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因谦虚谨慎、自强不息而终成大业;又有多少人因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而断送前程。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

  :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

  作者:剑啸

  国学,又称为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其内涵包括了历史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具有历史性、延续性、民族性和国家性。

  具体来说,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史学、医学、数学、伦理学、宗教学、礼俗学、考据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以及书画、音乐、戏剧、星象等(《四库全书》包含了国学的主要内容,共分经、史、子、集四部)。国学以先秦诸子和儒家哲学为主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杂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和社会,如何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和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华人社会,也影响着当今世界。

  国学的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立太平。

  国学的当代价值,是深远无量的。学习推广国学,有利于唤起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和精神面貌,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和兴盛。

  中国古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幸运礼物,也是民族文化经过风雨洗礼后留下来的宝贵薪火。即使人类已经步入电子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发明不断涌现,但是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国生机盎然,永不衰竭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时,为什么许多国家消亡或被吞并了,而中国却历经劫难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深邃的传统文化,有儒道思想和龙的精神,其精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

  国学对于育人、治国、理政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进行国学教育,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也是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作为中国人,不懂自己的国学是遗憾的。因此,要通过每个人的努力,使我们的国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